zyp163 Posted April 12,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2, 2013 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转过来。http://wenku.baidu.com/view/764cd816a216147917112873.html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lycier Posted April 12,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2, 2013 我下载下来转帖:享受竞技乐趣——感受加拿大桥牌文化 在北美这片桥牌运动十分发达的土地上,加拿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能由于人口稀少等因素,加拿大的桥牌整体水平比不上美国,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如国内桥牌界所熟知的埃里克•库克什(Eric Kokish)、弗雷德•吉特曼(Fred Gitelman)等一批闻名世界的人物,其国家队及国家青年队在任何世界级大赛上也是一支十分强劲的队伍,所以称其为桥牌强国并不过分。笔者赴加拿大一年多来常参与当地的桥牌活动,以下就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些对加拿大桥牌文化的感受。一项运动只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普及后才会有持续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以笔者所居住的大多伦多这个300多万人口的地区为例,正式在北美定约桥牌联盟(以下简称ACBL)注册的桥牌俱乐部就有20多家,经常去俱乐部打牌的人数估计在4000—4500人左右, 而这些桥牌爱好者中ACBL的会员就达到2800多人,其中包括900多名达到终生大师(Life Master) 以上级别的牌手。不仅如此,一旦有区域级以上的ACBL大型比赛举行,参赛人数往往达到500-600人,有时甚至超过1000人。不少牌手都是从几百公里之外驱车赶赴赛场,还常有一些从加拿大西部或美国专程过来的参赛牌手。此外,各类有关桥牌的书籍和刊物的出版量也很大,在加拿大和多伦多的几份主要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可以找到桥牌专栏。桥牌已经形成了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笔者之见,除了桥牌运动在北美开展的年数较长等历史因素外,更重要的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一、活跃兴旺的俱乐部与桥牌的产业化 在市场经济社会,文化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桥牌项目当然也不能例外。在加拿大,各类大大小小的桥牌俱乐部就是按市场规律经营桥牌最活跃的主体。俱乐部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从职业牌手到刚入门新手等各种层次的桥牌爱好者提供一个经常打牌的场所,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会员年费、俱乐部日常比赛报名费和举办各种培训班所收取的学费,而不是仅仅靠聘用几名职业牌手去打比赛或拉赞助。大俱乐部有自己的固定场所,每天都举办常规双人赛,对任何牌手都开放,但如果每年缴纳一定年费成为会员的话,每次参加比赛时就会享受一些折扣和其他许多优待。小俱乐部一般每周只有1—2次比赛活动,采用租借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之类的场所来解决场地问题。 所有俱乐部都是独立经营,而不需挂靠任何企业,但需要通过向ACBL的注册并得到资格审定后才能够将本俱乐部的比赛结果向ACBL申报大师分。由于日常双人赛都是严格按ACBL的正式竞赛制度进行,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获得名次还可以得到大师分并被报纸报道,再加上宽敞明亮的环境,牌手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气氛和工作人员的良好服务(包括帮助新来的牌手介绍合适的搭档,免费提供咖啡和小食品等),因此牌手们都愿意花点钱去俱乐部而不是呆在家里打牌。同时,这里社会上有为数不少喜欢桥牌的老年退休者有大量时间泡在俱乐部,将打桥牌作为欢度晚年的主要生活内容,构成了俱乐部一批十分稳定的客户群。虽然这些老人中多数牌技并不是很高,俱乐部也主要从桥牌能健脑从而有助于延年益寿的角度去宣传吸引他们,但他们的存在在客观上却刺激了桥牌市场,促进了俱乐部的人气旺盛。而俱乐部日常活动越兴旺,就会带动越多的人入门,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如笔者所加入的Kate Buckman Bridge Studio是加拿大最大的一家俱乐部,其会员人数通常保持在千余人左右,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有一场常规双人赛,天天如此,从不间断(除非碰倒2003年8月份的大停电那样的意外情况)。会员中既有如Fred Gitelman,Gavin Wolpert这样的世界级大师或现役国手(Fred已于2002年移居美国拉斯韦加斯),也有大量的初中级牌手和初学者,但大家在俱乐部中都是彼此平等的会员,互相尊重,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桥牌氛围。如果一家俱乐部的经营仅仅局限于为桥牌爱好者提供一个日常娱乐场所的话,那么其功能就和社区中心的老人活动室差不多了,上不了档次。作为一家像Kate Buckman这样的资深俱乐部,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培训,常年不断地针对各种不同层次的牌手组织各种讲座,从初级入门介绍到中高级叫牌和庄防技术等,应有尽有,并采取有专家现场指导比赛的方式将理论讲座和实战训练糅合在一起,使其培训效果达到最佳。俱乐部的经营理念是:桥牌不同于其他消遣性娱乐项目,其本质在于参与竞技。既然客户来到了我的俱乐部,我不仅要让他们得到打牌上的娱乐快感,更要让他们的牌技得到提高并能够去参与各种大赛,最后在比赛中打出成绩而享受到更高层次的竞技与成就之乐趣。为此,俱乐部老板除了自己亲自上台授课外,还长期聘用了几位十分有名的牌手兼职任教。尽管参加这样的培训价格不菲,但还是有不少真正希望上档次的牌迷愿意掏腰包。同时,俱乐部还和一些学校和社团机构挂钩,根据需要提供上门的培训讲座服务。此外,俱乐部内还出售一些最新的桥牌书籍、牌俱和纪念品,其价格通常比市场上低15%—20%。不仅如此,俱乐部还成为某些职业牌手(这里常称之为PRO)推销自己的场所。在Kate Buckman内部的告示栏上,常可以看到一些印有PRO们的自我介绍和联系方式的广告,只要你愿意出钱,他(她)们就可以做你的搭档,参加俱乐部常规赛或参加大赛,帮助你尽快提高水平同时挣大师分。另外,这家俱乐部每年4月份还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事业拍卖会,以拍卖的方式将一批专家牌手卖给业余牌迷作一次比赛(也就是一场26—28副牌的双人赛)的搭档,其收入全部捐给慈善机构。2003年的拍卖会上竟然有一位知名专家竞价到1500加元(相当于人民币8000多元)才卖出,其场面十分有趣和刺激。作为像Kate Buckman这样俱乐部的经营者,看到俱乐部每天如此兴旺的场面其心情是何等愉快,估计其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也十分乐观。可以说俱乐部的良性运作已经使桥牌这一文化娱乐项目形成了一项产业。目前这家俱乐部还被加拿大桥牌联盟选中为国家女队和国家青年队的训练基地,著名教练Eric Kokish常来这里指导训练。由于俱乐部提供了这样一个对牌手有"催化"作用的环境,常常会有一些桥牌新秀从这里迅速崛起。如在刚刚结束的百慕大杯比赛上,有一对代表加拿大公开队参赛的队员Gavin Wolpert 和Vincent Demuy,年纪分别仅为20岁和19岁,成为百慕大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参赛选手,并在循环赛阶段连克美国1队和美国2队,给世界桥坛带来了一个惊喜。其中Gavin 就是从小在多伦多的这些俱乐部的熏陶催化下,加上本人的天分和努力而迅速成长起来的。Vicent 家在魁北克省,可能背景也差不多。当然,俱乐部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有些小俱乐部试图通过降低比赛报名费的办法来吸引牌手,但仍然没有多少人气。其原因恐怕应归结于对桥牌爱好者这一特殊客户群的心态没有认真地研究和掌握。还有一家俱乐部以经营赌博性质的盘式桥牌为主,但除了少数好赌之徒经常光顾外,很少有牌手去。这一点也反映出广大牌手以及这个社会在心态上的成熟。 二、面向大众的竞赛机制和大师分制度俱乐部的日常比赛毕竟还只是一种小范围内的活动,取得大师分的分额也非常有限,而且一般只能取得黑分。对牌手的真正挑战还是在于参加ACBL组织或授权组织的各种级别的锦标赛。ACBL的比赛按级别分为NABC级、Regional级、Sectional级和Unit级,级别越高竞争越激烈,当然取得成绩后所获得的大师分的分额和分值(指大师分的颜色)也就越高。大多伦多地区及其安大略省的西南部在全加拿大以及整个北美范围内一直是桥牌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牌手的数量多,高手也较集中,因而竞赛活动十分频繁。在多伦多及其周边大约10000平方公里以内,Sectional级别的比赛每个月都有1—2次,有时甚至3—4次;Regional级别的比赛每年也有4—5次。至于每年春、夏、秋3次的NABC级的比赛(North American Bridge Championship 即全北美锦标赛),一般多由美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举办,好像每隔4年才轮到多伦多有一次举办的机会。只要你加入ACBL的会员,除了每月能收到从ACBL美国孟菲斯总部邮寄来的一份精美的ACBL月刊外,每个季度还会收到一份本地区ACBL分部出版的小册子(Kibitzer), 有关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半年内的所有赛事通知全在其中。当然,通过登陆ACBL的网站也可以随时得到这些大赛信息和在赛后查阅比赛的详细结果。ACBL所有赛事,无论其级别与规模如何,都毫无例外地执行一种旨在吸引广大牌迷参赛的"分级赛制"(Stratification),即按牌手大师分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的比赛组别,使比赛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牌手,为不同水平牌手的参赛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赛环境。 常见的划分方法是:0—无限分为A组,0—2000分为B组,0—300分为C组。规模大的比赛还会设有0—20,0—50, 0—100分等面向初学者的组别。有的比赛规模较小,参赛牌手不多,难以将牌手再划分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比赛,这时采取的办法是比赛时将所有的参赛者统一在一个组里"一锅煮",但在最后公布结果时仍按牌手大师分范围按A、B、C组分别排名次。举例来说,假如你参加某次这样"一锅煮"的比赛,你在整个参赛牌手中获得第5名,而你的大师分属于B组,但前4名牌手的大师分均属A组,那么你这次比赛的成绩就是B组冠军,当然同时也是A组第5名,你应得到的大师分在B组冠军和A组第5名之间就高不就低。再回到俱乐部日常比赛的话题上,实际上由于俱乐部日常比赛的规模都不大(下午一般7—8桌,晚上兴旺时可达到18—20桌),因此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按这种"一锅煮"的方法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按大师分的分级赛制只限高而不限低,也就是说低分的牌手可以报名打高组别的比赛,但高分的牌手却不能参加低组别的比赛。因此,这种赛制的精神体现在既对弱者进行了保护,而同时又没有对强者进行人为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分级赛制"的更为积极的意义在于为初中级牌手向高级牌手的逐步过渡提高提供了一级级相对缓和的台阶。由于牌手中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比赛在时间日程安排上也体现出尽可能适应这些上班族的特点。Sectional 的比赛基本上都是从周五下午开始加上周六和周日的两个白天和晚上。Regional的比赛虽然按ACBL的规定需要安排6—7天,一般从周二开始并持续到周日结束,但较重要的双人赛均在周六进行,而最激动人心的瑞士移位队式赛则毫无例外地安排在周日这一天内完成,每个参赛队均打8轮,每轮仅打7副牌,当天打完56副牌后就决出最后结果。这样"短平快"的安排的确为广大参赛者解决了上班和比赛在时间上相冲突的矛盾,促进了比赛的繁荣。在鼓励桥牌新手的措施方面,不能不提到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的特殊比赛,那就是由加拿大桥联组织和各地俱乐部承办的"新手—大师"搭档全国同场双人赛(Rookie-Master Canada-Wide Game),它规定每对参赛的搭档中必须有一位是大师分在100分以下的新手(Rookie),另一位则是"大师"(Master,当然这里对所谓"大师"并没有做严格定义,只要与你搭档的新手认为你行并喜欢和你打牌就行),比赛获胜者可以得到精美的奖品和较高的大师分。要知道,ACBL的任何一般比赛都不设奖品的。大师分制度无疑是和桥牌比赛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ACBL的大师分按颜色包括金分、红分、银分、黑分和无色分。金分必须在Regional或NABC级别的比赛中获得C组以上组别的较好名次(一般根据参赛人数的多少取前6—10名)才能得到,而取得一定的名次而又达不到金分要求的标准时只能得到红分。银分在Sectional级别的比赛可以获得,另外俱乐部每年也有一些特殊的比赛有获得银分或红分的机会。而在俱乐部或Unit级别的常规比赛中就只能拿黑分。另外,在ACBL网站或其它得到ACBL认可的网站(如美国的SWAN桥牌网)的网上比赛中得到的均为无色分。与大师分相挂钩的是牌手的技术称号,其起点十分低,一个牌手在加入ACBL后从获得5个大师分起,就进入了技术称号的行列:5分成为初级大师(Junior Master),25分为俱乐部大师(Club Master),50分为地区大师(Sectional Master),100分为区域大师(Regional Master),200分为北美大师(NABC Master),300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终生大师 (Life Master)。当然对Regional Master 以上称号除了达到总分的最低要求外,还对金分、银分和红分的分额有各自单独的要求。终生大师之后还有铜质终生大师(Bronze Life Master)、银质终生大师(Silver Life Master)、金质终生大师(Gold Life Master)、钻石终生大师(Diamond Life Master)一系列高级称号,达到此高度后牌手就逐渐进入了职业牌手的行列。大师分已经成了体现牌手价值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参加大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因此在这里桥牌迷中几乎找不到不去参加大赛的牌手。笔者还常常碰到这样的牌手,他们有时为了尽快得到下一个目标所需的几个金分,不惜花几天时间和不少钞票专程去一趟美国参加一次 Regional的大赛。由于ACBL的竞赛机制、大师分及技术称号制度是面向所有层次的牌手的,使得你哪怕是一名最普通桥牌爱好者,一旦进入了这个领域,桥牌就不再是一种消遣性的娱乐游戏,而成为一项有明确目标的竞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等因素限制的竞技。一个目标实现了,又有下一个目标等着自己,就像爬山时一级一级的台阶一样。而要达到这一个个目标,就要去参加大赛拿成绩,就要多去俱乐部训练提高,就要去参与竞争。等你尝到了各种大大小小比赛中取胜的欢乐或失败的痛苦这些滋味后,你对桥牌、对人生可能又会有些新的认识和感慨,认识到无论竞争结果如何,竞争过程的本身也可以成为人生中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从而促使你将桥牌作为人生中一项可为之终生奋斗的重要内容之一。说得通俗一些,你这一生被桥牌给"套"住了。这个社会有了越来越多地的牌迷不断地给"套"进来,还愁这项运动不能持续兴旺地发展吗?由此可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对桥牌运动生命力的影响有多大。 三、牌桌内外的职业精神桥牌一直被称为是一项绅士运动,牌手们的良好作风和文明习惯是保证桥牌比赛公平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促进这个项目健康发展的也至关重要。在加拿大的桥牌赛场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见不到牌桌上的隔在搭档之间的幕屏,即使是Regional级别或全国性的比赛也是这样,但笔者在这里打牌的一年多内从未听说过出现作弊等现象。不仅如此,牌手们的诚实有时让人感动。笔者记得在一次 Sectional的大赛上我方打5方块定约,当时的形势已经是必定下一的牌,可是对手不小心误跟了一张牌而我方却没有留意到。但没想到当我方庄家宣称下一时,对方却主动承认误跟了一张牌而提示我方定约应为做成,其情景令人终生难忘。在加拿大桥牌界,确实有一批以桥牌为职业的牌手,其中包括桥牌俱乐部的经营者、桥牌教师、专职裁判员等职业,但其数量并不多。多数牌手,包括不少专家级的PRO都有其他的职业背景,如教师、律师、技术人员等等,笔者还有2位搭档的职业背景更有趣,一位是皇家芭蕾舞团的钢琴家,另一位是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而且都是终生大师以上级别的牌手。可是无论是初中级的业余牌手还是专家级的大师,都在牌桌内外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牌手应有的"职业精神"。笔者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为:(1)完整详细的约定卡从进入桥牌的大门开始就要填写和使用约定卡已经成为这里的一种常识。而且从俱乐部的常规赛到ACBL的锦标赛,无论在高级别的A组还是低级别的C组,牌手们都会主动地将约定卡放在对手容易查看的位置上,有些牌手还会在赛前主动向对手介绍他们叫牌体系中的某些特殊约定。在各个俱乐部和各种锦标赛的赛场上,ACBL标准格式的空白约定卡和计分卡随手可得(正面是约定卡,反面是记分卡),用起来十分方便,不少赛前临时组合的搭档甚至可以利用赛前的15—20分钟就填好约定卡。在俱乐部,对于填写约定卡有困难的初学者,会有工作人员给予指导。(2)叫牌和出牌的节奏在叫牌和出牌时始终保持一种均匀的节奏和良好的姿势也是牌手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些不良习惯如故意迟疑、面部表情怪异、不必要的手势、摔牌等等,不仅会受到对手的质疑,还可能招来裁判的判罚。(3)约定叫品的提示与解释这一点在比赛中的执行十分严格,而且作为在牌桌上相互对抗的各方,对对手在这方面的质疑也十分严格,稍有不慎便会有裁判的麻烦。不过,ACBL定期会公布一些可以不用提示的常用约定叫,如Stayman, Michaels等。当然,ACBL对约定叫的定义均是以美国标准自然(SAYC)为基准的,如果使用国内流行的精确体系,每次开叫一草花均要向对方提示,对于叫精确的牌手来说就显得特别麻烦。(4)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过去在国内从书本上读到的都是国外某些著名大师在牌桌优雅风度的故事,但实际上牌桌上文明礼貌已经成为这里绝大多数牌手普遍行为。在笔者在所经历的比赛中,搭档之间的激烈争吵或对对手的评论甚至嘲讽十分罕见,相反对同伴或对手的优异表现给予赞誉和鼓励却十分常见。另外,在对手面前做取胜后喜形于色的炫耀或失败后表现出恼怒不服等举动,更显得与整个赛场风气格格不入。(5)力所能及的义务服务在比赛前后主动配合与帮助工作人员做一些整理牌套、叫牌盒、理顺牌张顺序等工作,并主动配合保持赛场的安静与整洁,也已成为牌手们应尽的习惯性义务。除了在赛场上的举止表现外,一名高级牌手的职业精神还体现在平时对推广桥牌运动工作的参与和支持上,如对初级牌手给予热情鼓励和经常性的帮助指导,主动参加一些义赛等社会公益活动,积极配合新闻媒体报道桥牌新闻和为媒体撰稿等。可以列举的远远还不止这些,其核心就是:桥牌是一项高雅的活动,每一个参加者都 应义不容辞地做到给他人带来快乐而不是烦恼,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桥牌环境。诚然,桥牌界这一风气的形成与加拿大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较高这一因素不无相关,但也不能否定从事桥牌事业的人士在这方面的所付出的心血和采取有力的"法治"措施。据说在数年前,这里的赛场上也常常出现牌桌上搭挡间的争吵和对手之间的嘲讽等现象。后来桥牌界充分意识到了这种状况的危害性,在ACBL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多伦多Kate Buckman 俱乐部总裁Barbara Seagram女士率先提出了一项"零容忍"(Zero Tolerance)制度的提议,并得到多数委员的赞同最后得以在全北美桥牌界的所有比赛中贯彻实施。该制度就是在桥牌赛场上一旦出现作弊以及上述不文明行为时,当场的执行裁判有权将当事人当时驱逐出赛场,并根据其恶劣程度给予处罚,严重者可至终生禁赛。如今在所有的桥牌俱乐部,都可以看到墙上挂有ZERO TOLERANCE的醒目字眼和图案标志。这一制度广泛宣传和执行后果然有效,牌手们逐渐意识到在牌桌上为不文明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值得去冒这个风险,只好下大力气约束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总之,作为一种文化,桥牌能在加拿大这片国土辽阔但人口却不多的土地上根深叶茂地成长并不是一种生来俱之的现象,而是一项大众化与职业化高度结合的产业发展的产物,是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市场规律和人文精神的机制下长期有效运行的结果。如果这篇短文能给关心热爱国内桥牌的人士提供一点思考的线索,笔者也就感到十分快慰了。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00master Posted April 12,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2, 2013 :lol: 桥牌作为一种文化,似乎不能在中国流行起来? B-)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zyp163 Posted April 13, 2013 Author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3, 2013 最近时间稍多点,无事生非,网上乱转。下载了一份WBF convention card 2.18 (2007年Berbuda Bowl),一个个随便翻着。其中之一是Richard Freeman & Nick Nickell的约定卡。5533自然体系,标准2/1逼局体系。几乎是基于原版的哈代二盖一而制作的约定卡。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的专业牌手中的第一个2/1约定卡。呵呵也发现了一些亮点。如:Direct and Jump cue bids:1.Cue Over Weak 2 bid= Solid suit,asks for stopper2.Jump cue over 1M=Solid Suit,Asks for stopper3.Reopening Cue =Very good 1 or 2 suited Hand.其中第三条是我一直纠结的一种牌原来如此可以解决,前二种情况论坛上已经介绍过了。做个好学生!哈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zyp163 Posted April 13, 2013 Author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3, 2013 Direct and Jump cue bids:1.。。。。。。2.。。。。。。3.Reopening Cue =Very good 1 or 2 suited Hand.第三个:重开叫扣叫。当你持有牌型牌时,比如8-11P,有二个套,或者一个套时不符合弱二,在体系框架下不能一阶开,也不能二阶开。这时你可用重开叫扣叫表示这二类牌型。也就是说重开叫扣叫不是二套的牌,还包括一套的牌。这是2007年在赛场上就用的啊,我折腾大半年还不知道。还得努力学习!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sungh Posted April 13,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3, 2013 Direct and Jump cue bids: 1.Cue Over Weak 2 bid= Solid suit,asks for stopper 2.Jump cue over 1M=Solid Suit,Asks for stopper 3.Reopening Cue =Very good 1 or 2 suited Hand. 可惜,英语看不懂啊。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madongjun Posted April 13,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3, 2013 可惜,英语看不懂啊。1、对弱二的扣叫,表示有一个坚固套,问止张。2、对一阶高花的跳扣叫,表示有一个坚固套,问止张。3、重开叫扣叫,表示有一个或者两个好套的一手牌。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woshimao Posted April 18,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8, 2013 :lol: 桥牌作为一种文化,似乎不能在中国流行起来? B-) 文化的流行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lycier Posted April 18,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8, 2013 :lol: 桥牌作为一种文化,似乎不能在中国流行起来? B-) 我们华人论坛不是流行元素的先驱?感谢朋友们的努力!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00master Posted April 19,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19, 2013 标题党乎?文不对题嘛~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madongjun Posted April 22,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22, 2013 标题党乎?文不对题嘛~这是Richard Freeman & Nick Nickell的约定卡。Richard Freeman是BBO的老板。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lycier Posted April 22,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22, 2013 不,你可能弄混了,Fred Gitelman是BBO老板,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zyp163 Posted April 22, 2013 Author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22, 2013 Nick Nickell是大老板啊,也叫客户,是付钱给自己的PD和队友的人。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Recommended Posts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