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p163 Posted April 4,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4, 2013 初次接触关于牌力的理论应该是初学桥牌的开始,然而随着学习桥牌的深入,牌力的问题在自己的思想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也许每一模糊到清晰的轮回都是一次更深的理解吧。我本着学习的目的将自己所理解与正在学习的内容,慢慢写下来,供大家在茶余饭后一作谈资,一叶之见,贻笑大方。 定义一、基础与假设:在已经确定一副牌已经发到四家手中时,那么每人手中的牌力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针对不同的定约,牌的价值是不同的。 推理一:在定义一之下,你的一手牌需要从至少几个维度去评价。第一维度,我方无将定约.第二维度:OPP无将定约。第三维度:我方有将定约(4个),第四维度:OPP有将定约(4个) 推理二:一手副在特定的时候,只有一种结果,那可能不需要全部维度的一一评估与计算,但在结果未确定之前,可能需要多个维度的评价。 推理三:对特定的一手牌,可能在某一维度更显而易见,可能直接导致某副牌的最终定约。 推理四:任何一种对牌力的评价都是非客观的,只是一种概率上的接近。 目前关于牌力评估的N种方法 一“克柏森大牌单位表”会引起很多牌手关于他们初学桥牌时的情景的回忆。这个大牌单位表迄今为止,仍然是衡量一手牌的可能的防守赢墩的最为准确的办法。 综合几个维度的一种近似表达。可据此较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一手牌力。 二 各种不同的大牌计点方法,曾经风行一时。这些方法给10以上的大牌分别规定不同的点数值,例如有7一5-3-2-1, 6-4一3-2-l, 3-2-1-1/2等等。俄克(Milton Work)的大牌计点标准4-3—2-1,虽然并不是最精确的,但由于它方便易行,现在已普遍获得了公认。 这里衍生出了许多有趣的牌力计算方式,在客观评价牌力方面更进了一步。将牌型以换算成大牌单位点的方式计入大牌单位。有古老的短套计点演变为当今天的长套计点。进一步客观反映了一手牌力的实际状况。 许多理论明确载明,同一副牌,无将定约与有将定约的评估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三“输墩计算法”---衡量联手牌做某一有将定约时所能产生的赢墩数目的方法。该方法影响了我很长时间,应该说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计算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他以一种几乎原始的方式帮助你计算你与同伴就某一有将定约能打到几阶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它是快速赢墩--防守赢墩的另一方面的演化吧。 四.HCP的调整。调整通常1个A要比2个Q或4个J的赢墩能力要高;2个K的赢墩能力比3个Q也要高。因此可以进行以下调整: 持有单张K、Q、J以及双张Qx与Jx,而同伴未表示该门为长门时,由于有被敌方的大牌击落的可能,因此应减去1点。 有较多的A时,由于K、Q等的赢墩潜力会增高,故叫牌时可较进取或增加1点。 没有A时,K、Q等的赢墩潜力会降低,故叫牌应较为保守或减去1点。 五、攻防值(率)ODR (OFFENCE TO DEFENCE RATIO), 一、ODR=进攻价值/防守价值 二、ODR越高,竞叫(阻击)的阶数应当越高 三、ODR取决于四大因素:大牌实力、牌型分布、牌点分配、大牌类型 六、Zar points:Zar Points包括两部分:大牌点(HP: High-card Points)和分布点(DP: Distribution Points)。 对于大牌点,ZAR采用6-4-2-1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在原来的标准计点法基础上再加上控制数(A=2, K=1)。 分布点由最长套和最短套长度之差(我们成为S2) +最长套和次长套长度之和(我们成为L2)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zyp163 Posted April 5, 2013 Author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5, 2013 我个人理解,牌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就像评价一个人一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在特定状态可能需要特定的一个或者数个维度。 由于以上的推理,我个人更愿意称为牌力评价,而不是叫牌值评估。 在我所接触到的不很精确的维度说法中有:形状、控制、大牌点、进攻力--进攻赢张、防守力-防守赢墩。 我不厌其烦的更出以上许多,仅想说明以下个人理解。 在既定规则下,一副牌总有一副合理的定约,对应一个合理的得分。 IMP=F(a1f1(定约)+a2f2(进攻)+a3f3(防守)) 我们可以看出,f1~f2~f3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自变量主要来自f1(定约) f1(定约)是双方竞叫与互相斗争后的结果,最终影响了最后的IMP。当其偏离理论值(零)(计算值~四明手结果)越远,二方分别理论值越远,输赢的程度就越大。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zyp163 Posted April 6, 2013 Author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6, 2013 应该说明的是,这在同场同牌,或者从牌库取牌的牌例的比赛中,会有相对客观的结果,从而检验自己对牌力的评价正确性,是较为客观的认识。如果是在TM中,结果不能代表正确的牌力评价,甚至结果会误导评价的标准。更为可怕的是,喋喋不休的讨论,会加深你掌握错误理念的巩固。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madongjun Posted April 6,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6, 2013 很好的文章,期待下文!既有引经据典,又有自己的思考,值得细细研读。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zyp163 Posted April 6, 2013 Author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6, 2013 每一个维度的求解,在四暗手期间,是不可能有精确的结果的。这往往引来如下的可能情况。 情况一:持均型或者半均型牌力,在大牌点占优的情况下,你方决定的最终某个定约,少了OPP的免费信息提供。成功与否,许多时候是基于OPP的均形分布(大概率事件)完成的。 情况二:参与争叫者,事实上可能为OPP完成最终定约及牌力的准确评价提供了部分重要信息。 情况三:过于精细的叫品,向OPP提供了详细的牌力评价信息,而使结果的确定性增强。许多体系在此有不同程度的偏向。如:大部分体系对成局以下定约,线条罗粗,2/1体系对成局定约更为细致,而恶梦体系,野蛮的一口式进局以及二阶开始寻贯的细致定约。为最大程度使用好这个双刃剑,许多体系对特定牌型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zyp163 Posted April 8, 2013 Author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8, 2013 不同维度的牌力评估存在显然的差异,如:均型牌,无论是花色定约还是无将定约,其进攻方面的各维度的牌力评价,基本是接近的。 非均型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比如:哈代2/1体系中规定了,1M/m开叫,保证12+,有的人采取22法则进行降低点力要求的开叫,也有一些更激进的,把有牌型的按ZAR计算方法,低至10P开叫。这时应该明白,基于牌型评估,你的最终结果应该是花色定约。如果不是,你会碰到麻烦。没有一种体系在最开始开叫时,同时能完美兼顾HCP与牌型。 如:一个非强梅花的体系基本上是无法承担10点以上的开叫范围. 比如1S, 传统的高伦是13到20, 偶尔更高. 现代的二盖一是12-19偶尔更高. 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你的限制性再叫的范围小于等于三点. 这样, 你的叫牌体系才有一定的精确度. 因此你的开叫是不可能太低的. 对于非均形, 轻开的好处是找到配合的时候,你比别人快,但是你不能只假定你能找到配合, 在找不到的时候, 你就会经常停在非常愚昧的3NT上。这是很有意思的同时有很无奈的,这就引来了许多体系在开篇都要写关于牌力评价,它是如何如何地完善,实际根本不是。只有一点很明确,没有一套体系能做到完美解决这此情况。 就贴打住了,我可能异想天开了,或者是技穷了。:)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531792730 Posted April 9,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9, 2013 很精彩的讨论,受教了,谢谢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hongliu Posted April 9,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9, 2013 怎么貌似要高潮了,突然停止了! :rolleyes: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wuhuan Posted April 9,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9, 2013 感谢风扬的理论研究,有论据,论证过程,只是读来感觉论点不鲜明,可能是你想讲的很多,但我学时嫌不过瘾。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lycier Posted April 9,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9, 2013 看到风扬朋友如此用功,作为版主,我感动。我看到贴主文中主要涉及的是克勃森,那么,我找到了一点相关资料,立马翻译过来,希望能为贴主润色。 桥 牌 世 纪 之 战 在1929年和1939年十年期间是挑战赛的时代。期间最著名的挑战赛莫过于:1931年在美国纽约举行Ely Culbertson (埃利·克勃森)VS Sidney Lenz(西德尼·伦茨)挑战赛,号称:桥牌世纪之战。 克勃森的最畅销桥牌著作:桥牌蓝皮书横扫北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反对派自我组织并以桥牌总部的名义出版发布了他们自己的正式体系。最后,仍是无济于事,于是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大决战一决高低! 比赛采取打盘式桥牌方式,150副。克勃森主要与他的妻子约瑟芬(公认的强手)搭档,而伦茨与奥斯瓦尔德·杰克贝联袂,他俩代表反对派。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副轰动全世界的搭档约定处理牌面: [hv=pc=n&s=skj74hqj98754dc64&w=s985hk6d5432ckj98&n=saqt3hadaq97ca752&e=s62ht32dkjt86cqt3&d=s&v=b&b=7&a=1hp3np4hp4np5hp6nppdpp7hdppp]599|480[/hv] 南家:奥斯瓦尔德·杰克贝北家:西德尼·伦茨西家:克勃森东家:莱特纳(注:大家还记得lightner double 莱特纳加倍吗?) 南北家使用所谓官方正式叫牌法,东西家使用克勃森叫牌法。伦茨已经发出两次警告了,杰克贝应该考虑让伦茨打6nt。说真的,7S是个可行的定约,可惜被完全忽略了。克勃森赢得最多时高达:20535分,虽然他不可能拉出更大的距离,最终仍赢了8980分!几月后,伦茨退休了。世界接受了克勃森思想了。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madongjun Posted April 9,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9, 2013 故事也很有趣!正如楼上所述,7S也许是个可取的定约,可惜没叫到!试试2/1体系,如何合理的叫到这个7黑桃?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lycier Posted April 9, 2013 Report Share Posted April 9, 2013 那个时代所谓的官方正式叫牌体系是找不到7♠定约的。而克勃森体系可以,自打那以后,世界才开始信服地接受克勃森的理论。上面是我的翻译,我必须要忠实原文,尽可能不为自我情感所动。 Quote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Recommended Posts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