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佛经故事(一)


lycier

Recommended Posts

打开一扇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一)

佛祖释迦牟尼在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之后,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佛祖坐在一株菩提树下,沉思默想,观照本心。天空中涌现出花云,下起了花雨,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祥瑞的菩提树威武挺立,和煦的阳光在风中露出慈颜,青山含笑,小河欢唱。百鸟衔来香枝,百兽采集了奇异的果品、鲜花供奉在佛前。鸟飞翔于天,兽欢撒于地。有情无情,同庆吉祥。释迦牟尼即将成佛,无尚祥光彻照天地,冲上死亡与欲念的魔宫。魔王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看到释迦牟尼即将成佛,魔王波旬惊恐万状,他叫嚣着一定要阻止释迦牟尼成佛。波旬急忙派三名魔女蛊惑佛祖,三名魔女一名叫爱欲,一名叫贪欲,一名叫乐欲。她们盛装严饰,款款微步来到释迦牟尼前殷勤献媚,竭尽种种妖娆之态**之状。释迦牟尼深心寂定,对魔女**的挑逗毫不动心,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态虽好,但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

 

释迦牟尼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魔女见状,匍匐而逃。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带领众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来到释迦牟尼座前。

魔王威胁说:“如果太子你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却妄想在这儿成佛,我就让你粉身碎骨,死在树下。”

 

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面对魔王的威胁一点儿也不恐惧。魔王命令魔军雷箭齐发。说来也怪,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释迦牟尼近处皆纷纷散落。任凭魔王风浪再三,但见佛祖安静如初。

 

释迦牟尼佛告诉凶恶暴躁的魔王:“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无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吗?”

 

说罢,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

 

魔王听后更加不悦,又发动进攻,无奈他根本无法冲破佛祖周身的圣洁之光,他狼狈万状,只好承认失败。

 

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二)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应得度者皆得度。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心里很不舒服,他来见佛,请佛赶快涅磐:“你度了那么多人了,可以涅磐了。”佛祖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

 

魔王波旬说:“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

 

佛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魔王波旬说:“呵呵,正义永存,邪恶也不会消失。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

 

佛说:“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着善良的人,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你的福报也就完了,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

 

魔王波旬:“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但是,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

佛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哪里能避免得了!”

 

魔王波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波旬亦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顺应百姓方面,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严,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教人远离贪欲。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满足百姓的欲望。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

 

佛说:“我有佛经留世。”

 

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

 

佛说:“我有僧宝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

 

佛说:“不会。”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

 

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一只破水桶的启示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

 

  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日复一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经过两年的失败之后,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上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它说:“你注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漏,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我们每个人都好比那只有裂缝的桶,各自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倘若我们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寂静就好像向上摆着的空杯子

  •  
  •   从前,有一位大师,充满智慧,远近闻名。
     
      这位大师讲道十分精彩,一个村子就请他去讲道,他接受了邀请。到村子时,早已有好几百人等在那儿了。隆重的迎接仪式过后,大师站在讲台上开始讲话,台下的人都竖起了耳朵。大师说:"亲爱的兄弟姐妹!我很荣幸今天能到这儿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但我想问一下,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你们知道吗?"
     
      全体听众都大喊着回答:"知道!我们知道!"大师停下来,看着大家笑了,说道:"嗯,既然你们都知道了,我就不用讲了,对吧?"于是他一声没吭,下台走了。
     
      村里的人都很失望,他们决定再请他一次,大师也答应了。这天到了,大师受到了传统仪式的迎接。即将开始时,他又问了和上次同样的问题。这次,大家都准备好了。所以当大师一问:"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们知道吗?"台下所有的人就一起喊道:"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大师停下来,脸上带着一丝调皮的微笑,说:"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们什么也不知道,我讲了也白讲,是吧?"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走了。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都以为"不知道"就是大师想听的答案。
     
      但大家都拒绝放弃。他们问自己:"如果大师的问题既不能回答'知道',也不能回答'不知道',那到底答案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师的智慧呢?"于是,村里开了个会讨论。他们集体商量好该怎么办,都觉得这回是胜券在握了。他们又一次邀请了大师。日子到了,大家又紧张又兴奋。同样,大师这次又问道:"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们知道吗?"大家毫不犹豫,一半人喊:"知道!"另一半人喊:"不知道!"然后,大家就等着大师的反应。大师说:"嗯,那让那些知道的人教那些不知道的人吧!"这给了在场的每个人当头一击。还没等大家缓过来,大师就静静地离去了。
     
      这下该怎么办?村里的人还是不死心。他们决定再试一回。
     
      大师来了,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次谁也没说话。台下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在一片寂静中,大师最终开口了,他智慧的话语流淌到了大家的心田。
     
      大师说道:"只有在寂静中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智慧的声音。"
     
      第一次,当大师问村里的人是否知道他要讲的话题,他们说:"知道!我们知道!"这是骄傲的自我。当一个人脑子里充满信息时,什么也装不进去。就像一个盛满水快要溢出来的杯子,一滴水也添不进去。
     
      第二次,大家回答说:"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这是消极的回答。一个关闭、消极的脑子也接受不了最高的智慧。这就好像把杯子底儿朝上倒过来,再怎么倒水也没用。
     
      第三次,大家既说"知道"又说"不知道",这反映出大脑怀疑、左右摇摆的两面性。一个不稳定、充满疑虑的脑子是无法吸收真知的。这就好像杯子装的水掺了泥。水已经不纯了,再往里加的水也同样会被污染。
     
      只有当脑子静下来,不胡思乱想了,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沉默就好像向上摆着的空杯子,可以装入和容纳真知的泉水。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 3 weeks later...

《稼说送张琥》

 

这是苏轼(东坡)写给与他同年考取进士的好友(张琥)的一篇临别赠言。

 

【原文】

曷(hé)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yōu铚zhì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译文】

你可曾经观察过富人种的庄稼,他们的田又多又好,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田又多又好,就可以轮换着耕种,田地的肥力便得以保持。粮食充足而有余,就能够按节令耕种,庄稼也能在完全成熟了才收割。所以富人的往往很好,颗粒饱满而秕谷很少,能够长时间存放而不腐坏。现在我一家十几口人,有一百多亩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夜以继日的在土地上翻作和镰割,庄稼像鱼鳞一样地密集,以致土地的养分耗尽。耕种经常赶不上节令,收的时候也等不到庄稼成熟。像这样哪能会收到好的粮食呀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不会超过今天的人们,但是他们平时自我修养而不敢出来贸然行事,就象婴儿等待成长一样(等待思想才华完全成熟):精心哺育孱弱者,使他们刚强健壮起来;教养才智缺乏者,使其逐渐地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从政,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进爵。在他还不成熟的时候相信并等待他,在他成熟之后才使用他。就像充溢之后才会水流、满弓之极才发箭,这就是古人比今人厉害、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地方。

我小时候也有志于用功学业,不料早早地与你同科考中。不过你的成功出仕也不可以说是不早的了,我现在虽然感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大家都很赞许称颂我了。唉!你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希望你读书广见博识,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的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跟你说的就这些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的时候打听一下,有个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请你把这些话也转告他。

 

 

 

纵观上下五千年,哪一位学有所成者不是众览群书、学富五车?想要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从书本中去寻找不失为一个良策。有人反驳说,在生活实践中更能让我们积累经验。那么如果我们已从书本上了解了事物的本质特性,然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探索求证岂不是更加完美、更加深刻?书籍,尤其是前人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而编著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只要我们肯去钻研阅读,肯用心去求证,那么前人的业绩就可以由我们继续去发扬,我们甚至可以突破前人的观点,树立新的观点,就好比前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台阶,我们只需踩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大量的科学定律就足以说明这样的事实,不需要我在这里长篇累牍。

 

再者,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各种微观的、宏观的思想理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道法自然、忠孝礼义、上善若水、淡泊明志... ...这些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感染着我们,而且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验证而依然不破,依然在被后人所颂扬。这样的思想,只要我们从书籍中去汲取,便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自己,净化灵魂。我们不得不叹服书籍的神奇!

 

当然,我们倡导博览群书,并不是要你把前人的思想全部拿来,也不是说只要前人著书立传,我们就把前人的思想全部予以肯定。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人类思想的进步,都决定了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大自然如此,人的思想也是如此。这时就需要变通,而东坡先生的“约取”、“薄发”恰好可以在这时发挥作用。取前人思想的精要,慎重运用知识,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而加以运用,这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真正懂得运用书中知识的人。

 

如今的书籍种类众多,不是说只有前人的书才有可读性。现时的书评论述、都市文学、网络原创、时事评论等等,有很多很多都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还可以从书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心灵的碰撞。博览群书,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不再做井底之蛙,让自己成竹在胸。而有选择地汲取书中的精华,再把汲取的精华慢慢地释放于生活之中,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自己。

 

书籍一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伙伴,便会不离不弃,几日不读书,就会感觉胸腹空空,哪怕重温旧书也好,着实对书籍有了依恋,这种感觉想来实是好事一桩,万不可将其丢弃。“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是我的读书的座右铭。

 

 

综合摘录---lycier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lycier 有感而发,确实如此。

我小时家境贫苦,生于农村,我家的柴房里有半箱书。分别是五十年代的繁体语文课本、《红旗一代接一代》、民国版的《资治通鉴》,我身体弱,不爱上学,常常等妈妈上工去后,从上学路上偷偷溜回家,钻在柴房里,实在没意思了,就翻着那些无聊的书,没成想,慢慢喜欢上阅读了,高中时,我在柴房的窗户上贴了三个字:积厚宅。很怀念那个盈满的过程。

哈,所以我喜欢古体诗,偏受宋词.

阅读是通往天堂的钥匙。

桥牌呢?亦然!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

Guest
Reply to this topic...

×   Pasted as rich text.   Paste as plain text instead

  Only 75 emoji are allowed.

×   Your link has been automatically embedded.   Display as a link instead

×   Your previous content has been restored.   Clear editor

×   You cannot paste images directly. Upload or insert images from URL.

Loading...
×
×
  • Create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