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其实善良并不难


madongjun

Recommended Posts

我可咋办呦

张太太羞愤地投书《妇女之友》杂志《开心一箩筐》专栏编辑傻大姐:

"我家老头见到漂亮女生立时眼睛直勾勾地走不动道,可他今年都七十岁了,我可怎么办呦......."

编辑傻大姐回信:

"我家小狗见车就追,你以为它会开车吗?"

。。。。。。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您好:

 

您的这方面要求,我将和bbo沟通,不过此类贴子归属华娱世界论坛,都是受欢迎的,两天后,我将此贴迁移到华娱世界论坛进行讨论。

而华人论坛主要用于严肃牌手学习之用或重大事宜公告。

多谢合作,祝您愉快。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太穷了

 

http://www.bridgebas...0total%20points)P1N(2-5%20C%3B%202-5%20D%3B%202-3%20H%3B%202-3%20S%3B%206-10%20HCP%3B%207+%20total%20points)PP2C3C(4-5%20C%3B%202-5%20D%3B%202-3%20H%3B%202-3%20S%3B%206+%20HCP%3B%207-9%20total%20points)DPPP

 

 

[hv=pc=n&n=sqj986ha64da85c83]133|100[/hv]

 

[hv=sn=lycier&s=SQ8742H985DAKT7CQ&wn=机器人&w=SKJ6HQ6DJ983CT972&nn=3ntmk&n=S5HJT32DQ62CAJ863&en=机器人&e=SAT93HAK74D54CK54&d=w&v=n&b=12&a=PP1C(Minor%20suit%20opening%20--%203+%20C%3B%2011-21%20HCP%3B%2012-22%20total%20points)P1N(2-5%20C%3B%202-5%20D%3B%202-3%20H%3B%202-3%20S%3B%206-10%20HCP%3B%207+%20total%20points)PP2C3C(4-5%20C%3B%202-5%20D%3B%202-3%20H%3B%202-3%20S%3B%206+%20HCP%3B%207-9%20total%20points)DPPP ]633|350[/hv]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每个人都义愤填膺的围观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轮到自己则照旧乖乖的按潜规则行事。每个人都对现状牢骚满腹,但又甘愿充当这台庞大机器的某个部位,为它的任意肆掠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村头,一对疯子整日里为一个话题争吵不休:

"先有鸡,后有蛋"!

"不对,先有蛋,后有鸡"!

一天,村里的族长也疯了,大声宣布:"先有鸡,后有蛋"!并且强行命令族人们必须信仰:先有鸡,后有蛋!

于是乎,凡是与"先有蛋"或者与"后有鸡"有关联的族人,尽数被屠殆尽。

权力下的悲惨的世界!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官场中最成功官员

 

 

任何一个熟读中国历史的人都能认识到:历代官场中最成功的官员,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会做人”,而不是“能做事”。这些“会做人”却不怎么“能做事”的人,往往能在竞争激烈的官场中成为“常胜将军”。

 

官运亨通、政绩平平,这些很“平凡”的庸人,为什么能爬上“不凡”的高位?

 

这必须从他们的强项——“会做人”说起。

 

所谓“会做人”,并非是指普通意义上的人品高尚,而是在上级面前“值得信赖”。这个“上级信赖”对于 “会做人”的人而言,高于一切、大于天。

 

为何上级的嘉许高于一切?

 

因为在中国政治人事制度中,有一个遗产是代代相传的,这就是各级官员的层层任命制。各级官员即便是科举“考”出来的,那也只不过是当官的“资质”而已,并不表明获得权力,真正的官衔最终要由上级任命。所以,上级能不能发现你、任用你,成为仕途“临门”关键一脚。  

 

于是,官场中的官员,为奔一个好前程者,显然不能把 “为民干实事”作为当官的宗旨,而是要把 “为上级服务”作为核心任务。

 

当然,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成功官员也不乏成功先例,但这绝不占那些“成功官员”的主流。不做事只“会做人”的官员照样升迁,而“能做事”而不“会做人”的官员,升迁无望。

 

这里还涉及到官员的考核和任免“原则”和“潜规”。古代官员的考核与任免,原则上也是要看“勤政爱民”,但“潜规”却不看他们能做出多少政绩,而在于他们与上级的关系密切程度。因为考察你的上级,主要考虑的是巩固权力和利益共同体,当然最在乎的就是“把你提上去”会不会成为他的人。

 

所以,能搞定上级的,就能飞黄腾达,就能戴稳乌纱,而与上级关系疏远者则鲜有升迁的机会。凡能在领导生活圈里如鱼得水能够呼风唤雨者,无不得到提拔重用,仅限于在领导工作圈里折腾的,其升迁的机会寥寥。 

 

在这样的争上游人群中,庸人的竞争优势比人才大。人才们往往仗着自己的才气和清高不屑于投机钻营,庸人们则不靠拍马逢迎就无以生存。这就决定了庸人必然会把自己的全部才智用在迎合上级,笼络上级上。而人性中,有一个普遍弱点,那就是喜欢听悦耳的好话、上级领导概莫能外,再加上以人身依附为特点的官场格局,做长官的十有八九显然更欣赏那些“会做人”者的表现。

 

由是,你对官场竞争中“庸人战胜人才”就很好理解,一切皆因“官出上级”的人事体制使然。如果忽略“制度合理”这个前提、以“道德是非”问责官场升迁,则势必走不出 “庸人当道” 的怪圈。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 2 weeks later...

幸福人生的秘诀

 

  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她笑笑,晃了晃板起的三根手指,满脸都是返老还童的天真和曾经沧海的从容,"有这么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多么朴素的心语啊!

 

  道出这"人生幸福三诀"的老太太名叫张允和。她可是位有来历的知识女性哩!她的夫君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有人说:"周有光的平和宁静与广阔深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她的妹夫是由她玉成美满婚姻的大文豪沈从文。对于沈从文,史家更有斩钉截铁的定评:"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胜似仙!"而张允和本人,也曾颠沛流离,也曾死里逃生,是人生的苦难与艰辛使她大彻大悟道出了"幸福三诀"。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扪心自问一下,人间有多少烦恼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哟!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目沉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这样浅显的道理谁都明了,但知易行难。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少人痛悔归痛悔受伤的虚荣心却还要疯狂地寻找能够掩饰伤口的更大虚荣,于是,他就情不自禁地要去惩罚别人;而那些无辜地受到惩罚的"替罪羊",或迟或早势必都要奋起自卫。这样"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人生岂能不累?因此,"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许多人也许骄傲地说,这不是对我的写照,然而我却以为:未必!如果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怎么会不时生发出这样的一些邪念:他都敢见死不救,我又何必见义勇为;他都敢贪污受贿,我又何必清廉自守;他都敢男盗女娼,我又何必故作清高?芸芸众生们,谁也不要嘴硬,我们何尝不会这样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呀!正是这种惩罚,使我们感到活得很累。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节约才华,节约潜能(转帖)

  在别人眼里,34岁的马柠柠是个很不一样的女人。

  

  当年毕业留京时,她住四环外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没命地努力,蚂蚱似地不停跳槽,没度过一个周末、没休过一次假。接下来的7年,是马柠柠将自身潜能发挥到极限的岁月,不断出成绩,问或得到晋升。

  

  一年前出差到广州,马柠柠晕倒在大马路上,被交警送进医院。一通检查,除了没有蛀牙,周身都是疾病。

  

  躺在病床上,她的手机此起彼伏地响,除了上司询问工作进展、交接,还有客户的埋怨。这么多年她为之奋斗的金钱、前程、理想,此时统统化为一瓶瓶消炎药,一点点地滴人静脉,让她痛得清醒。病好后,马柠柠辞了职、卖了房,带着积蓄回家乡,在小镇上开了一家手工陶艺坊。

  

  昔日的同事Lida去云南旅游见到马柠柠时,她正躺在藤椅上晒太阳,棉布白衣,黑发轻绾,惬意而淡定。坐下不到10分钟,Lida灌了两杯咖啡,两眼皮还直打架,掩饰不住的疲惫,可还有点儿炫耀地说:"我喜欢这充满挑战的工作,你知道吗?我的薪水又涨了。""现在都谈节约型社会,其实人最需要节约的是自己。"马柠柠轻描淡写地说。

  

  Lida反驳:"人都有各种潜能,不用不就浪费了?""可你只有一个人啊,无论你用哪一项都会浪费掉其他的。"

  

  马柠柠回家乡后嫁了一个公务员,老公除了上班,没什么社交生活。马柠柠平时教学生画画,闲时在后院种菜、种花。孩子已上幼儿园,平日她待在工作室,听音乐、做陶艺、看书、做饭、做衣服、做鞋子,买书、看电影算是开销。

  

  Lida很不平:"你不觉得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还有辛苦拿到的文凭?"马柠柠的丈夫是学生物科技的,这专业让Lida眼睛一亮:"多吃香的技术啊,他应该去国外深造,至少也要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的跨国企业当技术总监,拿几十万元的薪水才值!"

  

  "是的,他有这个能力,可他很会节约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的,那样会消耗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何况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钱,对我们来说,良好的食物、充足的睡眠和自由的精神都有了,除此之外,再多的东西就是浪费。"

  

  就像现在这样,生活很简单,节奏很慢,有充足的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当然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闲着。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你自主选择的生活,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生活。

  

  对于如何节约自己,马柠柠也有自己的心得。

 

  首先,节约自己的才情。无限制使用的后果是资源的枯竭,才华这东西不是越用越多,而是积累越多见识越广,积蓄越深才越有价值。

  

  其次,节约自己的潜能。我们或许都能攀上珠穆朗玛峰,只要能付出大半生的努力,冒着透支生命的危险。但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你人生的意义有多大?

  

  再次,不设过高目标。在尘世中留名,让自己走上万人瞩目的红地毯,在镁光灯下发表获奖感言,这样的人有,也不少,但除此之外,平凡人才是广大的基数。

  

  最后,多做充实的事情。培养读书、看电影、做手工这样的小爱好,会让心有所寄托,做义工、做慈善会让精神升华。

  

  同时,请努力节约自己的傲慢、忌妒、色欲及物欲。给物质生活做减法,给精神生活做加法,疼爱自己的家人,过力所能及的生活,并且感受到幸福,这就是奢侈的人生。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我才是那个没教养的贼

 

  一天晚上,她在机场候机。为了打发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她买了一盒饼干和一本书。

 

她找到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专心致志地读起了书。突然间,她发现坐在身旁的一个青年男

 

子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的那个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她不想惹事,便视

 

而不见。

  

  这位心怀不悦的女士也开始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她看了看表,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看

 

到那个“偷”饼干的人居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如果我不是这么好心

 

,这么有教养的话,我早就把这个无礼的家伙的眼睛打肿了。”

  

  她每吃一块饼干,他也跟着吃一块。当剩下最后一块饼干时,他不太自然地笑了笑,伸

 

手拿起那块饼干,掰成两半,给了她一半,自己吃了另一半。她接过那半块饼干,想道:“这

 

个人真是太没教养了!甚至连声谢谢都不说!我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听到登记通知后,她长出了一口气。她急忙把书塞进包里,拿起行李,直奔登机口,看

 

都没看那个“贼”一眼。

  

  在飞机上坐好后,她又开始找那本没看完的书。突然她愣在那里,她看见,自己的那盒

 

饼干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现在要请求那个人原谅已经为时太晚了。她心里非常难过,因

 

为她自己才是那个傲慢无理、没有教养的“贼”。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有些东西你可以不要

 

  “手把青秧插稻田,抬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为人的淡

 

定。

  

  什么是淡定?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十之一二。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

 

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说:“忍他、让他、避他、由

 

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此的态度就是淡定。

  

  一个人要挣脱这个纷杂喧嚣、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确很难。但是,每个人都别无选择,

 

如果你要幸福,你的心灵就必须拥有一份淡定。唯有淡定,才能让你的内心安静下来,才能

 

细细品味生活的万千滋味。

  

 

  

  淡定不是平庸,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宠辱不惊,是对

 

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

  

  淡定的女人是智慧的,是聪明的,是优雅的。

  

  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淡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不会

 

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大才子苏东坡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原因,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他历经

 

人生万般劫难后,终于领悟到生活的真正味觉是“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有的味觉都品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

 

,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满足,犹如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总是向生活不断索取着。越是拥有,越是担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容

 

我们找寻。

  

  有时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有时幸福就像彼岸的花朵,隐约可

 

见,却无法触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对与错,更没有太多的仇与恨,何不看淡这一切?或许

 

付出真心的人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是你无需后悔,能够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未尝不是好事

 

。或许明天还是未知,但这又何妨呢,相信明天不会是最坏的,相信上天对每一个人都很公

 

平。

  

  有一个小幽默非常有意思:“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

 

,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

 

急什么?”

  

  朋友们,请放慢你的脚步吧。在这个纷杂的、物欲的、热闹的世界中,何处才是你的精

 

神家园?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你不过是为了自己丰富而高贵的精神世界活着。也许你做不到,

 

但是,你却可以守住你的淡定。

  

  有些欲望你可以抑制,有些争执你可以让步,有些人你可以疏远,有些东西你可以不要

 

,有些批评和表扬你可以不屑……

  

  不信你试试看,你并不会失去什么。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勇于承认错误

 

  以前有两户人家,同是邻居,一户经常吵骂,另一户非常融洽,有一天这户吵骂家庭的女主人,向邻居请教,为何你们一家人相处得这样融洽?她回答说:「因为我家的人,勇於承认错误,正如有一次花瓶被打碎了,弟弟说是他自己不小心,姊姊又说是她的错,把花瓶摆放得不好,全家成员都肯承认自己的过错,所以家庭和睦。」相对来说,吵骂的家庭,刚好相反,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做错的事,因此整日争吵,无日安宁!从此而知,每人只要肯承认自己的错处,敢於面对,努力改正,那么家庭必定和睦,社-会祥和,世界太平。有见及此,这句「我错了」,实在有必要与大众同学共勉。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不是能够承受?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

  

  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

  

  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一只彩云般的九色神鹿,从恒河中就起一溺水人,发誓不泄露九色鹿行迹的溺水人却忘恩负义,为了得到赏赐向国王告密。国王为了满足王后想以九色鹿毛皮为衣的愿望,点兵捉拿九色鹿。毫无惧色的九色鹿直斥溺水人见利忘义的丑行,感动众生,那个溺水的丑人周身生疮,虚荣的王后羞愤而死。这便是那颗温柔的悲心,颠仆在因缘尘世中的故事。

 

  评介:三国吴支谦撰有《佛说九色鹿经》,敦煌莫高窟洞内因而绘有了一副壁画《鹿王本生》,画面朱紫浓妆淋漓,衣衫动荡流转,就似一道绝美的光亘古耀亮艺术的高堂。以此为蓝本创作的动画片《九色鹿》保留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有着繁华落尽的唯美画面。面对落入人间布洒清凉却无处栖泊的神鹿,我总有心动泪下的冲动。有多少个心灵,在这个悲欢离合的童话中找到了生命的纯净本质?它不仅仅是一个献给孩子的礼物,而是送给所有支离破碎的现实中长歌当哭的人们。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美丽与高洁,在浩瀚的动画库中显得格外寂寞,从此再没有相似的题材形式出现过。

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亦常见于佛教壁画中,现存于莫高窟二五七窟的这幅壁画呈横构图,显示出早期绘画的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经营特点。线条刚劲有力,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佛教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影响,我至少可以举出三点来:

 

一、佛典使文学语言更丰富

增加词汇:如世界、演说、究竟、因果、律师、道具等等。

增加成语:如单刀直入、一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二、增加作家的想象力

如轮回、无量世界、缘起不灭、真空妙有等。

三、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

古典的故事框架,供后世作家变奏或重新诠释。

 

先说语言,中文翻译的佛经给中文增加了很多新词,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句法,我搜集了一部分,很多名词、很多成语,我们经常使用,也许认为这是中国的土产,现在一看,发现是取经取来的,是进口货。词汇增加、句法增加,也就增加了中文的表现力,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文采。

 

佛经伟大的想象力

 

我要赞叹佛经伟大的想象力,它说宇宙无限大,除了咱们大千世界,还有三千世界、无量世界。过去有无量劫,未来有无量劫,无始无终。它规画出地狱、西方乐土的具体面貌,有大量的细部描写。它的神话是那样的丰富壮丽!文学创作非常需要想象,中国作家阅读佛典,进一步释放了想象力,发展了想象力。

 

有一次,释迦牟尼和他的学生对话。老师问:「恒河里的沙是不是很多?」学生说:「是的,很多。」老师说:「如果恒河里的每一粒沙都变成一条恒河,所有恒河里的沙加在一起,是不是很多?」学生说:「是的,很多。」老师说:「如果每一粒沙都变成一尊佛……」那一段对话,听起来好像是文学创作的教室里对想象力的训练。

佛典以它非常的想象力重新设计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咱们中国,儒家注意人与人的关系,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似乎相反,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忽略人与人的关系。不管人与人的关系也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好,他们也都看得太简单。至于人与超自然的关系,儒家、道家好像都没有认真面对,这对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都不利。

因果关系对文学的影响佛家强调因果,强调「法不孤起」、「缘起不灭」,他又设计了三世轮回,人跟人的关系突然紧密起来、复杂起来,人和人紧紧纠缠在一起,大家是拴在一根在线的蚂蚱。这个发现对作家的诱惑太大了,作家笔下的情节,也就有了无穷的变化。老天不下雨,一棵绛珠草快要枯萎了,一个男孩子来给它浇水,因生果、果又生因,居然发展出一部《红楼梦》来。一个农夫捉到一条蛇,一个男孩子买了这条蛇,带到野外放生,因生果、果又生因,居然发展出一部《白蛇传》来。牛郎织女眉来眼去,因果相生没完没了,居然做了七世夫妻。学者说,幸亏有白话文,小说才可以写得那么长,他的话很对,不过白话毕竟是工具,咱

们还得加一句:幸亏有佛教,小说家才有那么多情节可以写。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文学有个术语叫「原型」。

 

中国古代有一个神话,它说有一个人,一个巨人,一个大力士,他跟太阳赛跑,几乎追上太阳,可是终于追不上,他累死了,渴死了,他倒下去的时候,整个大地都震动,这是一个原型。后来作家描写英雄人物。写他本领很大,意志坚强,一定要怎样怎样,可是形势比人强,人不能胜天,后来还是惊天动地的失败了,这就是使用那个追太阳的原型。原型是非常重要的文学遗产。

佛经给中国作家提供了很多原型。释迦牟尼出来散步,看见人生的痛苦,他就出家了,这是一个原型,现在证严法师成立功德会,是因为看见一滩血;圣严法师出家,是因为看见天灾,可以说都出于这个原型。「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就是天河,沿着黄河一直往上游走,找到黄河发源的地方,也就找到天国。有一个人去找天河源,他花了好几年的功夫,千辛万苦,最后到了河水的尽头,那地方天有多大地有多大,一眼看不到边际,但是一片荒凉,河道也不见了,到处是水。他迷了路,找来找去看见有个女孩子在洗衣服,他上去问路,洗衣服的女孩子不说话,举起洗衣服用的棒槌来,劈头给他一棒。他睁眼一看,已经回到家乡,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当头棒喝」。

有一个女孩子对她的丈夫不满意,心里烦闷,到酒吧里去喝酒,正好碰见从前的男朋友也在那儿喝酒。女孩子向他诉苦,男人听了半天,叫酒保开香槟,香槟用冰镇过,很冷。男人拿整瓶香槟浇在女孩子头顶上,女孩子一动不动,两个人好像有默契。香槟酒从她头上流下来,流到脸上,流过脖子,流进衬衫里,她承受了这瓶香槟以后,脸上露出笑容,愁云惨雾一扫而空。这个情节的原型,应该就是「醍醐灌顶」。

释迦牟尼佛讲过一个故事:森林起了大火,飞禽走兽都逃走了,有一只鸟飞出来,找到一条小河,它用河水把羽毛弄湿了,飞回去,把身上的水抖落下来救火,它不停的这样做,要把大火扑灭。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故事,有一只鸟,用它的小嘴衔一块小石子,丢进海里,它来回不停的这样做,立下志愿要把大海填平。到了现代,有一个作家说,他的痛苦像一座山,这座山是一粒米、一粒米堆成的,他埋在这座「米山」底下,他也努力把自己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他的努力不过像一只飞鸟从「米山」衔走一粒米。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register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

Guest
Reply to this topic...

×   Pasted as rich text.   Paste as plain text instead

  Only 75 emoji are allowed.

×   Your link has been automatically embedded.   Display as a link instead

×   Your previous content has been restored.   Clear editor

×   You cannot paste images directly. Upload or insert images from URL.

Loading...
×
×
  • Create New...